第134章 南北争锋(四)
既然你赵尔巽忠于清室,袁世凯就给他定制了一份工作:请他出山主编《清史》。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民族,所以祖先发生过事,后人们都很清楚。国外别的民族对自己的历史,基本都是一塌糊涂,能做到略知一二的就是很不错的了。一般来说,新王朝建立后都会编写前朝的历史,在诋毁敌人的同时,美化一下自己。然而,袁世凯开创了一个新模式——用前朝老臣编写前朝历史。赵尔巽绝对是清廷的忠臣,用他来编《清史》,不仅不会诋毁前朝,甚至很可能会进行一定程度美化处理。袁世凯对清朝并没有那么抵触,因为他在清朝一路受到重用,他的北洋政权也来自这个王朝内部,这是他让赵尔巽编纂《清史》的另一个原因。再说,这位前东三省总督在清朝遗老中威望太高,能量又太大,袁世凯想方设法把他拉到北京,也是怕他搞事情。名义上是重用他,其实也是用编史这件事栓住他的心。
赵尔巽很痛快地答应下了这份工作,但是他迟迟不动身。袁世凯来信催促了两次,他都借故推诿。袁世凯意识到,这个老头是要提要求了。于是,袁世凯派人专程前往青岛去了解情况。这时候,赵尔巽适时提出了一个要求:为他弟弟赵尔丰**。赵尔丰已经被宣传成屠川大反派了,赵尔巽认为这样对他弟弟很不公平,毕竟他弟弟为边疆的稳定是做了大贡献的。这样的要求对袁大总*统来说并不难办,他立即指示手下人上报告,给赵尔丰议恤立传。操作完毕之后,赵尔巽于是欣然前往北京,他说:“我是清朝官,我编清朝史,我做清朝事,我吃清朝饭。”在他看来自己出任民国清史馆馆长,就像是关羽“降汉不降曹”一样。
为了将赵尔巽安顿在眼皮底下,袁世凯还专门成立了清史馆,并给予充足预算,馆长自然就非赵尔巽莫属。但是,好景不长,没几年袁世凯死了,民国进入混乱时期,清史馆的预算再三消减,甚至到了无法为继的程度。赵尔巽一面消减开支,一面四处求援,他说事关一代国史,现在我们不编纂,后人谁又能来接续呢?后来,这部史书一直编写了十六年也没有正式成史。在赵尔巽逝世前以“史稿”的形式发布,这就是《清史稿》。全书五百三十六卷,八百多万字,是后人研究清史的第一资料。赵尔巽醉心编史,也算是发挥了余热,为中国历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编纂一部史书是一个非常系统而艰巨的文化工程。在政局异常混乱的民国时代,能编写出一部八百多万字的《清史稿》,已经实属不易。现在正逢盛世,国家再次启动了《清史》编写工作,多所大学和研究院的教授、学者参与其中,据说已经面世。
以上就是清末九大总督的人生结局。帝国时代,他们手握重权,呼风唤雨,然而随着辛亥的到来,他们迅速从巅峰跌落,书写了历史巨变背景下,别样的人生轨迹。最终,都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。
盛宣怀作为邮传部尚书,提出“干路国有”政策,似乎没有什么不妥。为什么此政策一经推行,就要了清王朝的命?因为这项政策触犯了一条执政的底线:国不与民争利。当朝廷与百姓争利的时候,就将自己放在了民众的对立面,必将面临被推翻的险境。
世间万物都有一个使用期,没有一个万古不变的东西存在,如果有,那么这个东西就是“变”。买个电脑也就用个六、七年,然后就会坏掉,王朝也是一样,有始就有终。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,能够在中原存在二百六十八年,破了“胡虏不过百年”的规律,已经是很不容易了。
清初,在摄政王多尔衮拥戴之下,六岁的顺治当了皇帝;清末,摄政王载沣辅政之时,六岁的溥仪成了逊帝。
清初,孝庄太后辅佐皇太极、顺治、康熙三朝,清朝如旭日东升;清末,慈禧太后辅佐咸丰、同治、光绪三朝,清朝如日薄西山。
清初,孝庄太后带着六岁的顺治开启了一个王朝;清末,隆裕太后带着六岁的溥仪结束了这个王朝。
清初,汉将吴三桂将迎顺治入关;清亡之后,汉将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关。
有人说,清朝的命数就是:成于摄政王,毁于摄政王;成于女人,毁于女人;成于汉将,毁于汉将。难道说冥冥之中真有天意?
政场上有失意的人,就有得意的人。民国新立,最得意的就是手握军政大权的各省都督们。具体来说就是这些人:湖北都督黎元洪(兼领),湖南都督谭延闿,福建都督孙道仁,浙江都督朱瑞,江西都督李烈钧,四川都督尹昌衡,陕西都督张凤翙,广东都督胡汉民,广西都督陆荣廷,直隶都督冯国璋,奉天都督张锡銮,吉林都督陈昭常,黑龙江都督宋小濂,江苏都督程德全,安徽都督柏文蔚,山东都督周自齐,河南都督张镇芳,山西都督阎锡山,甘肃都督赵惟熙,疆督杨增新,云南都督蔡锷,贵州都督唐继尧。
当然还应该包括东北的张作霖和冯德麟。张作霖被袁世凯任命为陆军第二十七师师长,驻奉天(沈阳),孙烈臣、汤玉麟、张景惠也都高升位旅长或者团长。冯德麟被任命为陆军第二十八师师长,驻广宁,手下的张海鹏、汲金纯升任旅长。驻扎北大营的第二混成协因为多次哗变已经被调往关内。也就是说张作霖成为了奉天地面最高军事长官。张作霖部从隶属关系上,正式隶属北洋系统,但他不是来自天津小站,不能算北洋主流,只能算作北洋的一个支脉,所以后人称其为北洋旁支。
徐树铮以辅助段祺瑞“一造共和”之功,受到重用。段祺瑞执掌陆军部之后,徐树铮出任军马司司长兼总务厅厅长。徐树铮事段祺瑞如师如父,绝对忠心,段祺瑞也将徐树铮视为第一心腹,可谓是徐不离段、段不离徐。当时各部都设**一名、次长一名,陆军部的**是段祺瑞,次长是蒋作宾。段祺瑞特请在陆军部再设一名次长,获得批准。于是,陆军部成为唯一设立双次长的部门,徐树铮成为陆军部次长。段祺瑞非常信赖徐树铮,部里一切要务都由徐做主筹划,徐树铮大权在握。北洋系中,袁世凯一手提拔了段祺瑞,段祺瑞则一手提拔了徐树铮,如出一辙。在段祺瑞一手提拔之下,徐树铮在军队中迅速成长,再不是那位落魄秀才了。
还有一个特殊的人,此人既得意,又失意,或者说是先得意,后失意。他不是别人,正是蒋介石。说他得意,是因为其一举拿下了杭州,并升任团长,在辛亥诸雄中扬名立万。说他失意,是因为其刺杀了光复会首领,亡命日本。回国参加革命之前,蒋介石已经从振武学校毕业,是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野炮兵第十九联队的士官候补生,相当于在部队中预先实习。如果能走完这个过程之后,就可以顺利升入亚洲第一军事院校——日本陆军士官学校。升入士官学校是很多留日学生的终极梦想,蒋介石距离这个目标只差五个月。就因为私自回国闹了一次革命,结果就被实习的连队给除名了,蒋介石从此就再也无缘这所著名军校院校。如果只是上不成学,倒也还能接受,麻烦得是惹上了命案,而且对方还是光复会首领,所以他不仅回不了国,还得时刻提防光复会的报复。
这样无着无落、胆战心惊的日子,蒋介石一共过了一年。每一个大人物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。上天在将天大的责任压给一个人之前,必先想方设法测试其承压的能力。在这两年里,蒋介石与人合办了一份军事杂志《军声》,一边做办报做编辑,一边研究他最钟爱的军事知识。
其实,蒋介石刺杀陶成章,也是“体谅领*袖苦心”。从此之后,陈其美视其为生死弟兄,并向领*袖孙文大力推荐。在同盟会干将陈其美推荐下,孙文记住了这个叫做蒋介石的年轻人,孙也没有追究他擅杀革命元勋的责任。蒋介石后来回忆,在与领*袖孙文的交往中,孙只字未提陶成章的事。虽然只字未提,但大家心照不宣。
曹锟搞兵变与陈其美刺杀陶成章是一个套路——都是为了“体谅领*袖苦心”。后来,这两个人都没有受到袁世凯、孙文的追究,反而愈加受到重用,陈其美更是直奔同盟会第二把交椅而去。
